唐立賢居士講於老人院集會

黃校長供稿 2004/1/20

前言——「佛法點滴」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眾生無量,佛陀為了要普度眾生,治理眾生各種各樣的病苦,所以說法亦無量。在無量佛法之中,有方便,有真實,我們學習佛法,應知何者是方便,何者是真實,然後才能仰體佛陀的本懷,得到佛法的最大受用,而不負佛陀法乳之恩。然則佛陀的本懷為何?簡要說就是緣起——性空——中道。一切法無論有為無為、世間出世間,都是緣生緣滅的,所以雖然有其體、有其用,卻沒有實在不變的本質。有體有用,那是緣起有;沒有實在不變的本質,那是緣起空。緣起有,一切都可建立,而且因與果相應;緣起空,則所建立的一切又不必加以執著,而做到心無波動,平等寂靜,而證入勝義諦。參透這空有兩邊,由世俗入於勝義,而勝義中亦不離世俗,這就是佛陀所說的處於中道。此中道理,龍樹的《中論》裏撮成一偈:眾因緣生法,我說即是空,亦為是假名,亦是中道義。行者若能常念此偈義,並依此而行,將來當可通達正覺之路;雖未成正覺,對應世事亦能自在無礙也。

此身不向今生度,
更向何生度此身﹗

講話內容——(唐居士)先講述自己生平之不如意,然後……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各位聽過我(唐居士)所講的以前的事,大概都會同意,我的遭遇、我的家庭生活,比一般人都要差,換了是普通人,大多會埋怨天地對自己不公平,所謂怨天怨地,那是很自然的事,但幸好我學到佛法,使我明白,每一個人所做的行為,所做的事,對自己、對他人,都有直接的影響,譬如有子女的,如果不從小就好好教導,任其胡作妄為,長大了,就會遺害社會,對我們做父母的也會頂心頂肺,到時,才去怨天怨地,豈不大錯,也無補於事?在佛教說,這是有因有果。還有,要正確講因果,單是看眼前這一生是不夠的,還要說到有過去生,以及未來世。為甚麽同一家庭、同一父母,小孩子出生時,便已個個不同?不同性格,不同頭腦,不同興趣,有性急、有性慢,有聰明、有愚笨,有老實、有狡滑,有好動、有好靜,這就是因為他們以前造的因彼此不同,結果再來這個世間便各各不同了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所以,我們的遭遇,好與不好,都是自己造成的,與天地無關,與神亦無關,所謂自求多福,這是真實的道理。佛教說,凡因必有果,因果的連續,造成我們三世的生命,前面已經做了,過去了,好的固然值得歡喜,不好的也沒有辦法取消,追悔、怨恨當然也沒有用處,我們只應該、只可以做的,是眼前的事,盡量把握眼前,做好一點,努力一點,對人有善心,去除惡意,那麽就必可以保證我們將來的生活,未來的報應,要比現在好。如果我們做好事,卻又遇到不如意的事,那就是因為以前所做的壞行為,現在見到結果,又或者我們現在做得仍然不夠好。總之,都是自己出了問題,不必去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,那對改善自己的生活是沒有幫助的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有一點很重要,就是生命是連續下去的,不單止這一世。今天我們的年紀不輕,都是「七老八十」,但只是眼前這一生說,若整體來看,我們未來還有無數生,到我們有一日百年歸老的時候,再去轉世,又重新來過,又再年輕了。到其時,我們活得開心不開心,就要看這一世及以前所做的,是好的多,還是壞的多了。所以,我們並非真正的老,也不必害怕生死問題,反為要怕的,是我們每一日是否做得好,千萬不要暗中做壞事,以為神不知、鬼不覺,將來(業報來時)就「手尾」長了﹗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在佛法中,我們永遠不會老,而每一日都要珍惜,要借每一日來做對人對自己都好的事,這樣,便可心安理得,日子也過得光明、自在,勝過吃多種維他命,勝過有多餘的積蓄,勝過兒孫滿堂。說到底,這些都是帶不走的,帶得去的,只有一片好心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學了佛法,我們明白因果,我們再不畏怕生死,更不會埋怨眼前的不如意。我們會好好利用每一天,培養自己的善心,以補救過去的錯失,充實現在的生活,將來怎樣,便不須掛慮了。培養善心,有一個好方法,就是心中常念「南無釋迦牟尼佛」或「南無阿彌陀佛」。佛的慈悲最大,智慧最高,常念他的聖號,希望我們將來也能學佛那樣慈悲、那麽智慧,現在雖然完全做不到,但沾也沾到一點點呢﹗  

(完)

Admin

BMS網站管理員

You may also like...